中欧官网app航天电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12-23 06:49:52 来源:zoty中欧登录入口 作者:zoty中欧体育平台
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围绕年度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技术创新,持续加强科研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严格产品质量控制,完成了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等空间站应用与发展为代表的多次重大航天型号保障任务,保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试点实施科研生产流程再造基础上,全力推进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专项、装备数字化建设以及长期加电可靠性提升工程等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全级次供应商管理提升行动方案落实,在健全可复用知识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基础上,推进可复用知识管理与重点业务的深入融合。系列举措的落地使得重大项目配套产品交付风险得到全面释放,履约能力大幅提升,交付数量创历史新高,科研生产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整机产品、电连接器、继电器等元器件产品均全面按计划完成交付。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拓展航天配套任务,相关产品实现在载人登月的工程配套,型谱化激光通信终端、数据分发处理机等多项卫星载荷全面配套用户装备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航天电子信息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坚定不移推动航天产品市场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模式,科学统筹国内与国际、军品与民品、研发与型号两个市场,着力加强各市场之间的渠道、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市场资源合力。
报告期内,公司无人系统装备领域紧跟用户需求,不断拓展新市场,加快推进将航天飞鸿公司发展成为无人系统核心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无人系统产业链“链长”单位的工作步伐,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公司无人系统产业。报告期内,航天飞鸿公司的多个型号无人系统成功中标,并填补了复合翼领域型号装备空白,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战役、战术级无人装备领域的领军地位,丰富了公司无人系统装备型谱。此外,无人系统领域的海外市场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突破,航天飞鸿公司的中程多用途无人机系统以及小直径制导弹药获得了国际业务订单,国际市场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研发工作,加快拓展专业技术体系,聚焦惯性与导航技术、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无人系统与指挥控制、有效载荷等专业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其中,无人系统与指挥控制领域突破了无人机轮式起降、复合翼无人机舰载起降等关键技术,突破了无人直升机多模自主避障安全飞行控制技术;有效载荷领域成功突破空间长寿命激光通信技术和高灵敏度大动态探测器技术,在“句芒号”多波束激光雷达上实现在轨应用;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领域成功突破“测控、通信、导航一体化”和“动中通、动中测”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型综合测控通导一体化测控系统;微电子领域突破了超大尺寸模组低翘曲倒装、基于硅基埋入的晶圆级重组、图像传感器3μm芯片平面度装片等关键技术,迈向高可靠陶瓷封装工艺新高度;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领域突破高量级热流防护及高量级冲击响应谱适应性设计技术,解决装备电气接口分离插座耐高温、高强度冲击结构可靠性难题,为我国新型装备研制和应用解决重大难题,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专利授权413件。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其中,机载一体化多波段风温湿雨遥感观测系统项目完成软硬件关键技术攻关与验证,完成机载载荷与飞机接口确认;加快面向商业航天、智能汽车等领域产品研制和市场拓展;北斗三号短报文芯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后续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宽带射频前端研制技术取得进展,为可编程射频收发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低边驱动器芯片等2款车规芯片启动研制,持续拓展芯片产品的应用领域;加快先进封装技术攻关,有效推动封装测试业务市场重心由单芯片封装向多芯片集成封装转型。
报告期内,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完成南京猎鹰公司的增资、迁址并更名为飞鸿(昆山)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能源动力系统业务实体化运作;公司控股子公司航天飞鸿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转让航天飞鹏2.5%股权,实现了民用无人系统业务的控转参。
报告期内,公司以国资委开展的“双百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策划实施了向控股子公司派驻专职董事制度,将从制度和管理上促进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有利于推动子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工作,已于2023年7月31日完成本次非公开发行,共实现募集资金净额41.15亿元。
报告期内,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87.27亿元,其中航天产品收入143.49亿元,比2022年增长15.46%,民用产品收入42.30亿元,比2022年下降12.86%。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毛利率为20.34%,比2022年的19.62%有所上升。销售费用较2022年增长17.34%,管理费用较2022年增长16.90%,财务费用较2022年下降24.30%,研发费用较2022年增长20.31%,税金及附加增长14.71%,利润总额较2022年下降12.06%。2023年公司所得税费用比2022年下降69.62%,主要为各子公司所得税退税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所致。综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的增长以及航天飞鸿、航天电工、上海航天三家子公司未能完成年度预算的共同影响,导致2023年净利润较2022年下降10.05%。
2023年期末公司总资产为464.36亿元,比2022年决算增长4.91%。从总资产构成看,存货占比为41.24%,应收账款占比为19.62%,两金占比为60.86%,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2023年期末公司总负债为227.9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9.12%,从负债构成看,有息借款占比为24.60%,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比为52.72%,两项合计占负债总额的78.32%,较上年微幅下降。从资产和负债结构变化看,控制存货规模,加速应收款项回笼,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有息借款和经营欠款规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依然是重点加强的经营工作。
公司本报告期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为185.87亿元,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20亿元,比2022年有所好转。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依然为负,主要为应收账款回款较慢,生产投入持续增加所致。
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和领土完整、提高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步伐,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武器装备需求激增,国家将继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航天产业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
航天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需求,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面临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
我国航天产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计划、政策、标准及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监督。
2006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发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对协作配套单位进行的机电产品、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等科研生产活动的流程做出详细规定。
2008年4月,国务院和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国家对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实行许可管理。许可目录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总装备部和军工电子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适时调整。许可目录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装备部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任务竞争。
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要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主导经济和把握国际竞争走向、关系国家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战略型技术以及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航天产业中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产品和服务对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上述产品与电信、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相互集成与融合,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航天技术的转移,将带动交通运输、远程教育、气候监测、防灾减灾、材料、电子、能源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能够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域。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航天装备方面,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涉及多项空天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战略,在太空领域发展新型航天器,加快发展多用途无人机、新构型飞机等战略性航空装备;在卫星领域做大做星及应用产业,加快构建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核心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启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工程,推动智能传感器、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2021中国的航天》为我国航天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持续提升科学认知太空能力、自由进出太空能力、高效利用太空能力、有效治理太空能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60369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等一批新的重大工程;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统筹布局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科学论证卫星;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2023年,上海市印发《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000547)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环节,加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构筑技术驱动新格局,建设数智制造新高地,开拓应用示范新场景,引领长三角区域空间信息一体化发展。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前瞻谋划布局,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其中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打造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未来高潜能未来产业。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
中欧官网app